“爆款思维”就是质优价平、外观潮流,更多为用户考虑,售后便利、即买即用,少维护、少售后
(资料图)
数据显示,去年仅在拼多多一家平台,永久自行车销售总额就达到4.3亿元,凤凰自行车销售总额超3亿元,爆款车型销量最高达4.2万辆
本报记者 俱鹤飞
继城市漫步(Citywalk)之后,城市骑行(Cityride)也“出圈”了。小红书上,“城市骑行计划”话题有6.3亿次浏览量,远超城市漫步;电商平台拼多多数据显示,与去年同期相比,今年山地车、公路车、折叠车等整车的销量增长了56%,公路车的销量增长最快,增幅超过180%。
城市骑行成为年轻人的时尚风向标,自行车新锐品牌快速崛起,凤凰、永久等上海老字号也在顺势发力。
危中寻机 超1亿人经常性骑行
作为一家有着83年历史的上海老字号,永久自行车是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“狼来了”?
或许是从作为代步工具的自行车市场需求量逐年走低,或许是三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,再或许是共享单车瓜分了不少市场份额……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颜鹤自己也不知道。
“产品无人问津背后的原因,可能是多种多样的。历经83年颠簸,永久经历了太多考验。”张颜鹤说,一次次危机让企业拥有了抗击风险长期发展的能力,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确定性。
凤凰自行车品牌总监徐力用“涅槃重生”形容凤凰近十年的转变。曾是国民第一品牌的上海凤凰自行车,经历过沉沦岁月,“想转变通勤自行车的固有形象,挑战很大”。
直到今年户外运动大火,骑行成为露营、飞盘之后年轻人的下一个“新宠”。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数据显示,截至2022年,全国有1亿多人经常性骑行,有近千万人参与自行车运动。
老字号们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。不过,永久和凤凰都是以通勤车起家,但现在年轻人爱的是山地车、公路车等新潮产品,老字号能守住市场吗?
机会来了 主打高性价比“爆款”
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在张颜鹤看来,虽然国际高端自行车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,但产品价格往往较高,成为很多消费者入局的门槛。“从当前的市场需求来看,高性价比产品有很大的前景空间。”
电商数据也显示,“85后”是骑行消费的主力军,“95后”的订单增幅最快,客单价、购买频次均高于其他群体。但是,年轻人的购物习惯却不一样。他们看重颜值,习惯先到小红书搜一搜或在抖音看一看,然后再去各大电商平台比价、下单。
于是,老字号们也在不断进行产品升级、改变包装设计。凤凰推出“菲尼仕”子品牌,主攻运动车款,如山地车、公路车等产品,开设小红书、抖音账号,转变年轻人对凤凰自行车的固有印象。
另一方面,自行车以加盟店为主的销售模式也在升级。凤凰和永久在各大电商渠道都推出了产品系列和专卖店,商家通过预安装等手段,提前把轮胎、车身等大部件组装到位,在物流环节使用木板加固。消费者收到车后,商家还会提供完备的售后服务,视频指导消费者安装脚踏板、车座等小部件,即使安装遇到困难,消费者也可前往线下门店享受服务,做到“线上线下一个样”。
电商平台对骑行者和自行车品牌方带来了双向的帮助,无论是淘宝、京东还是拼多多,每个平台都有着特定的人群目标。“比如在拼多多,商品性价比相对较高,能够满足大众的消费需求,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销售渠道和市场推广机会。”张颜鹤说。
徐力说:“在线上卖自行车,要有‘爆款思维’,也就是质优价平、外观潮流。此外,更要多为用户考虑,售后便利、即买即用,少维护、少售后。”
数据显示,去年仅在拼多多一家平台,永久自行车销售总额就达到4.3亿元,凤凰自行车销售总额超3亿元,爆款车型销量最高达4.2万辆。
扬帆出海 提前布局更高端产品
除了国内市场,电助力自行车在国外更是一片蓝海。电助力自行车起源于日本,后在欧美壮大。这种自行车在传统自行车的基础上,增加了“动力辅助系统”,以“人力+电力”的混合动力模式运行。通俗来说,是一辆只有在骑车人踩踏的情况下,电机才会介入助力的自行车,不骑就不供电。相比传统自行车,由于电控系统的介入,使踩踏频率在上下坡时始终如一,长途骑行不会累,通勤范围能扩展到30到50公里,且不产生碳排放。
当前,一台锂电助力自行车出厂价是普通自行车的10倍以上,更重要的是电助力自行车的市场规模将数倍于当前的自行车市场。不过,研发电助力自行车需要车厂在核心电控、电机、传感器和电池系统下功夫,技术研发和品质检测门槛都很高。“电助力自行车的国际市场不断发展,永久提前布局电助力领域,率先推出十几款电助力自行车,不断将高端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。”张颜鹤说。
2019年,凤凰公司着手建立锂电产品的专业研发和业务团队,开设专业锂电产品制造工厂,并搭建锂电上游供应链,加大在“动力辅助系统”领域核心零部件的共同开发。
去年,凤凰投资建设的质量检测中心获国家级认证,检测数据结果全球互认,“中国造”在全球市场更有话语权;同时,凤凰在童车、自行车、电动车、医疗器械的其他产品线也实现全面升级。老字号正在获得新一轮成长。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北冰洋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