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相关资料图)
一抹朝霞消失在天边,巨大的轰鸣打破了寂静的清晨,一幅壮观唯美的鏖战画卷在繁忙却又井然有序的工地上徐徐展开。
烈日下,地球物理公司国际业务发展中心墨西哥HUELITLI三维项目工地上,ZIPPER B区块无动力钻机旁边的泥浆泵发出阵阵咆哮,在沼泽河道浓密水草的包裹下传来阵阵回音。钻杆随着金属钻头与砾石的嘎吱摩擦声,缓缓下降。开钻,加钻杆,3米、6米、9米……钻头快速钻进,大伙配合默契,熟练地按照工作流程和规范一步一步进行操作。
突然,井下传来阵阵咔嚓、咔嚓声。“这是钻头钻到较硬的砾石了,下钻速度和泥浆比例要控制好,如果下钻快,出来的钻屑少,会磨坏钻头,卡钻杆。”中方队员抹去额头上的汗水,大声地说道。
当打到22米深时,井壁出现了坍塌,成井性非常差。“这是打到贝壳了。”墨西哥籍员工用手抓起一堆从井下翻上来的碎屑,仔细地观察着。打了三次,都只能打到22米左右,始终打不到钻井设计要求的28米。
“这种地质情况以贝壳胶结砂为主,透水性极强,估计之前这里是低于海平面以下歪歪扭扭的古河道遗迹,多少年沉积后,陆地将海床表面的贝壳集中赶到这里了。”
“加大膨润土的比例,把泥浆调稠一些,减少轻水往上冲的难度。”由于膨润土有很好的黏结力,常用于石油地震勘探钻井作业。
钻井工加上大一些的套管用于固井,防止旁边的水流进井里。根据贝壳碎屑的大小来调节膨润土比例,碎屑大了泥浆就调稠一些,碎屑小了,泥浆就调稀一些,并不时用铁锹过滤着井下翻上来的贝壳碎屑。
阵阵轰鸣声响彻空旷的古河道上空。井筒陆续把贝壳碎屑带了出来,咔嚓声慢慢消失,下钻速度快了起来,不一会儿,贝壳层打透了。加大油门、提高钻速,完井、拔杆、量井……井深达到28米,大伙下套管固井,收拾工具准备搬迁到下一口井。
各种奇形怪状、一堆一堆的贝壳碎屑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,仿佛在告诉过往的人们,一起寻找消失在远古的涛声。(许建峰)
(责任编辑:王海峰 审核:蒋文娟 )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北冰洋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