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
它开创了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
它就是闻名天下的“鹅湖之会”
(资料图片)
5月23日起
上饶日报融媒体推出
“跟着典故看上饶”专栏
独家约请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社长郑少忠撰稿
从一个央媒记者的视角
带你品读不一样的上饶
今天推出第②篇
《千年鹅湖之会 流芳千古》
▼▼▼
南宋淳熙二年(1175年)在信州(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)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。四位先贤吟诗唱和,相与激辩,场面盛极一时,史称“鹅湖之会”。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,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。
故事还得要从当年(1175年)的初夏说起,浙东大儒吕祖谦与朱熹合著完理学著作《近思录》后,准备结束福建之行返回浙江,朱熹依依不舍,一路相送。五月底,两人抵达闽赣交界处的信州铅山的鹅湖寺,吕祖谦为了调和朱熹“理学”和陆九渊“心学”之间的理论分歧,使两人的哲学观点“会归于一”,于是出面邀请陆九龄、陆九渊兄弟前来与朱熹见面。
陆氏兄弟老家金溪就在铅山县旁,六月三日,兄弟两依约来到鹅湖寺。“鹅湖之会”的主角们于是悉数到场,辩论准备开始。
鹅湖书院后面的四贤祠图源:廉洁江西
“鹅湖之会”的这四位主角,可都是大名鼎鼎,渊源颇深。朱熹和吕祖谦都算是南宋学者胡宪的门生,算是师出同门;而公元1172年,34岁的陆九渊考中进士,主考官则正是吕祖谦。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兄弟的心学观点迥异,由吕祖谦相邀,可谓是“天作之合”。
吕祖谦 图源:金华日报
“鹅湖之会”发起者吕祖谦,“东南三贤”之一,“婺学”(又称“金华学派”)创立者,时年39岁。朱熹,理学集大成者,被后世尊称为朱子,时年46岁。陆九龄、陆九渊兄弟,其学术思想,为王守仁所继承发展,成为陆王学派,时年陆九龄43岁、陆九渊37岁。
左为朱熹,右为陆九渊 图源:视觉中国
双方辩论的焦点是“为学之道,教人之法”。先来了解一下双方的学术思想吧,其实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唯心主义思想,但朱熹认为“理”是在一切事物之先就客观存在的,这种说法在哲学上被叫做客观唯心主义;陆九渊认为“理”存在于人们的心里,人的主观意志能体现“理”,这种说法在哲学上被叫做主观唯心主义。
除了“为学之道”上的分歧,双方作为当时的大儒,全国知名学者,在“教人之法”上也存在分歧,朱熹主张“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”,即先多读书,多观察、研究、总结事事物物,这样才能在博的基础上归结到精深的道理上来。陆九渊主张“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”,反对先在外界的事事物物上做穷理之工夫,强调要先体认本心,去此心之蔽,先学做人,然后由人及事,再扩散到事事物物中去。
辩论了三天,谁也说服不了谁,特别是第二个关于“教人之法”的辩点,朱熹认为要先博览群书,根据先贤的经验,再分析归纳,提高自己的认知,这就是“格物致知”。而陆氏兄弟提出“发明本心”的主张,认为重要的是认识自己的本心,先立志,然后“六经皆我注脚”。
朱熹听到这个观点,认为他们“太过窄狭”;没曾想到被吕祖谦多次赞誉为“笃实淳直”的陆九渊举了一个先贤的例子来反问朱熹,他说“尧、舜之前可曾读过什么书么?”他们不也照样能成为后世称颂的先贤。愤懑的朱熹一时语塞。
黄建新摄
尽管双方互相容不下彼此的学术观点,但依然大度地包容了对方。后来朱熹还请“持不同学见者”陆九渊到白鹿洞书院讲席,当陆九渊讲到《论语》“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”一章时,朱熹大为感动,说:“我应当和学生们一同恪守,不忘陆先生的训诫(熹当与诸生共守, 以无忘陆先生之训)。”朱熹还请陆九渊把他的讲词写了下来,这就是著名的《白鹿洞书院讲义》,并亲自作跋。
鹅湖之会后的第六年,宋淳熙八年(1181年)春天,陆九龄病故,陆九渊请朱熹替兄长写墓志铭,并到江西南康(朱熹时任南康太守)登门拜访,两人还一同泛舟湖上,相聚甚欢。
宋绍熙三年(1193年),陆九渊去世,朱熹闻此噩耗,率领门下弟子到寺院设灵位祭奠。
朱熹和陆九渊都是当时的哲学大擘,都坚持各自的学术主见,彼此欣赏,“合而不同”;互为“学敌”,却私交甚笃,演绎了君子坦荡荡的儒者风范。千年“鹅湖之会”流芳千古,实至名归。
稿件来源:上饶日报
文字来源: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社长郑少忠
图片来源:综合江西铅山微讯、视觉中国、金华日报
初审:黄文琪
复审:李倩男
终审:谢华杰
投稿邮箱:2792173215@qq.com
声明 :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,尊重权利人的版权,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,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,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。
关键词:
Copyright 2015-2022 北冰洋地质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